下游数据
中国银行业仍须改革
2006年10月26日08:36 来源:西本资讯
英国《金融时报》 2006年10月26日社评
中国工商银行(ICBC)规模高达191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证据,表明投资者对中国大型国有银行的看法已发生转变,这是过去数年中国政府努力的结果。然而,工行以及近来其它大型国有银行的成功上市,是否可以视为一个衡量标准,说明中国银行业的状况是否真有改善,或只是说明投资者参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热情很高?这一点不那么明确。
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曾使中国银行业长期成为“浪费”的代名词。现在,中国政府解决了其中一部分问题。政府付出了巨额的公共资金,注销了国有银行的坏帐,加强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新的信息系统已经安装到位,审慎的信贷标准已经确立,监管已经得到强化,与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关系也在稳步推进。
然而,尽管这些措施颇为必要,但它们并不足以使中国银行业站稳脚跟。客气的说法是,管理质量依然参差不齐。在数量巨大的分行网点,合理健全的信贷流程尚未制度化,这意味着,这些分行尚未开始对总行负责,而仍听从于指手画脚的地方官员。所谓贷款质量已有提高的说法也与事实不符——国有银行最近的贷款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信贷评级较低的借款者。
这使得中国的银行极易受到经济下滑的冲击。然而,即使中国的经济增速能够保持下去,它们也将面临巨大挑战。国有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较大的存贷利差,而这种局面得以维系的原因,是国家对存款利率进行严格控制。如果中国政府像它应该做的那样,采取更为市场化的货币政策,这种厚利将会缩减。明年,中国银行业将向外资全面开放。届时,国有银行将直接面对外国竞争对手,这些对手拥有更好的产品,而且迫切希望抢走它们盈利最多的业务。
国有银行上市的买卖双方都在冒险。中国政府希望市场压力会促使银行提高业绩。投资者则在打赌,盼望近乎疯狂的需求将推动这些银行的股价不断上涨。但这一想法更多地是基于投机心理,而非基于行业基本面走强的确凿根据。只要出现危机苗头,这些国有银行的很多新股东就可能逃之夭夭。
中国对银行系统的过度依赖,使其在出现问题时承担的风险更大。尽管中国政府不断出台鼓励资本市场的措施,但中国资本市场仍只能满足一小部分融资需求。在资本市场发挥更大得多的作用之前,中国的金融系统将仍然处于不稳定的失衡状态。
而且,与银行业一样,资本市场改革也面临着巨大的障碍。最大的一个障碍是,中国政府确信,它一方面能够让中国的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能够将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事实最终有可能证明,这种矛盾做法无法持续下去。北京希望两全其美,最终却可能两手空空。
法律提示:本内容系www.steelx2.com编辑、整理,转载需经授权,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并注明来源。如果私自转载,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
· 2024-09-12中国建筑:1-8月新签合同总额达28522亿元
· 2024-09-12挖掘机出口增幅“回正”,工程机械市场回升
· 2024-09-11青岛发布第四批次拟出让住宅用地
· 2024-09-11广州挂牌两宗涉宅地块 总起始价超14亿元
· 2024-09-111至8月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
· 2024-09-11中指研究院:十大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环比均下跌
· 2024-09-118月中国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93小时
· 2024-09-11“金九银十”楼市热度未显著提振
全国主要城市行情地图
新闻排行
- 日排行
- 周排行
- 总排行
1
上海建筑钢市日记(期现呼应,涨幅受限)
2
【8月6日建筑钢市晚报】稳步小涨
3
8月6日行业要闻早餐
4
【8月6日建筑钢市前瞻】稳中略强
5
7月下旬重点钢企粗钢日产大降
6
国内期货夜盘收盘涨跌不一
7
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触及近三周低位
8
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1705亿元
9
8月6日《人民日报》涉及财经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