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数据

银行面临无钱可贷窘境

2007年10月20日07:36   来源:西本资讯
摘要:

    前三季新增贷款3.36万亿 比去年全年贷款高出一成

  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信贷部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银行信贷已经超标,曹妃甸电厂项目早就取得某国有大型银行的授信,现在申请30亿的贷款,银行却没钱放了”。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9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净发放3.36万亿,这一数字比去年全年还要高出一成。今年,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重拳频出,央行紧缩信贷的举措更是一环紧扣一环: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9%至13%)、5期定向央票(约7000亿)发行等等。紧缩之下,何以还有如此巨量的贷款增量?银行贷款这个雪球,今年到底还能滚多大?

  高速放贷为逐利

  针对记者“央行紧缩信贷举措频出,造成巨额贷款增量的原因何在”的提问,中国银行授信部一位人士对银行方面的放贷冲动毫不隐讳:“作为上市公司,为股东谋取最高回报,是我们的目标。只要是好项目,能赚钱,为什么不放贷?”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对记者表示,银行是商业机构,逐利是根本。

  “中国农村有句俗话,叫做早收媳妇早添孙。对银行来讲,就是早放贷早生息。”上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这样解释。他说,一季度放掉全年计划的一半,半年放完,三季度放的就是超的了,至于四季度,则看监管部门的要求,紧则压缩一点规模,宽松的话,还可以放点。这几乎是银行每年发放贷款的定势。

  据记者了解,为了不至于在严控贷款时自家吃亏,银行大多采取票据贴现,把贷款规模先占住。这好比吃集体餐,弄个大碗多盛点总是好的。

  在宏观调控的持续压力下,为何银行还在高速放贷?安信证券10月银行行业月报认为,原因在于银行对贷款的偏好程度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包括加息和准备金在内的宏观调控,实际上在刺激银行“发贷款、谋利润”的冲动。

  汤敏认为,出台紧缩政策,是从供给到刹车,但需求没有改变。上述中行人士也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银行大量放贷的最根本动力。

  与宏观调控背驰

  安信报告同时认为,央行对信贷的调控似乎处在矛盾的境地。报告称:“在被迫将部分资金投资在回报率极低的央行存款(准备金和定向票据)后,商业银行不是该有更大的动力去提高剩余资金的利用效率?这难道不会间接加大银行的放贷欲望?”

  这样的逻辑并非没有道理。况且,从银行治理自身的因素,也使得银行对贷款有着极大的渴望。业内人士表示,虽然银行的个人贷款、银行卡和中间业务等同比大幅增长,但在整个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在10%左右徘徊,贷款利息收入的多寡,直接决定着银行业绩的好坏。

  汤敏认为,贷款的大量增加,其实也是经济过热的表现。“这与当前的宏观调控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银行机构人士并不这样看。上述中行人士称,3.36万亿的贷款增量,不能孤立地看,要考虑中国经济的增长,要看GDP。“增量是多了一点,但并不可怕,还在可控范围。”

  上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也称,前9个月3.36万亿,并不表示年底就是4万亿。“贷款发放有非常强的季节性,不能等比例推测。本行全年的新增贷款,在9月份的基础上,不会有太多放量。”

  特种存款再抽资金

  银行内部人士称,目前可用信贷资金已经吃紧,曹妃甸电厂这样的国家重点项目贷款都搁浅了。“总行对放贷超出规模的省分行,已责令年底前收回,否则将领受行政处罚。”他透露。

  显然,银行已经在采取动作压缩信贷规模。毕竟,如此紧缩之下,9个月3.36万亿的贷款增量,是说不过去的。

  据悉,今年是央行取消信贷总量计划的第一年。去年的放贷计划是2.5万亿,结果发放3万亿。今年开始取消该项指导性计划,结果前9个月就新增3.36万亿。监管部门显然不能坐视不管。10月16日,市场传出消息称,央行已向部分存款类金融机构发出通知,拟吸收部分非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的资金作为特种存款,存款期限为3个月和1年期。1987年和1988年,央行曾两次向农村信用社和央行广东分行等机构开办各50亿元特种存款,时隔近20年后重启这一业务,调控信贷投放的目标仍显而易见。

  业内人士表示,定向央票只针对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也就是大银行。而特种存款则把目光瞄准了众多的中小银行。“调控新视野,表明了央行调控信贷投放的决心。”他说。

  亡羊补牢,总不如未雨绸缪好。业内人士表示,市场需求加上银行自身盈利,都是银行年初就迅猛放贷的动力,指望银行自我慎贷不大现实。

  汤敏表示,在控制贷款的问题上,强化行政措施,加强监管是必要的。“这需要监管部门拿出可行的举措来,信贷不是在合理范围内增长,其他的调控措施就会大打折扣。”  (华夏时报)

免责声明:西本资讯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图文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法律提示:本内容系www.steelx2.com编辑、整理,转载需经授权,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并注明来源。如果私自转载,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全国主要城市行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