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数据

解构碧桂园资金链困局

2008年11月18日06:45   来源:西本资讯
摘要:

  屋漏偏逢连夜雨。

  碧桂园股价不断走低的同时,其执董却在连续减持,对碧桂园可谓雪上加霜。

  碧桂园董事长杨国强,在1992年首次开发顺德碧桂园楼盘,创办了碧桂园。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集资百亿元,上市后总市值逾600亿元,从此改变了碧桂园,使碧桂园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地主”。

  也正是这位土里土气的农民一手制造了中国内地的女首富。之前,杨国强将上市前碧桂园的70%股权给了其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女儿杨惠妍成为大股东,胡润发布的2007年的中国富豪榜显示,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年仅26岁的女儿杨惠妍以1500亿元财富高居榜单第一名。2008年胡润发布女富豪榜,碧桂园第一大股东杨惠妍以330亿元的个人财富再次排名第一。

  但其财富却大幅缩水,资金链陷入困局。

  “碧桂园资产的缩水反映了整个房地产环境的不利局面。不过,去年上市时的一夜暴富的确是一种极端的局面,今年股价的下调表明市场对于公司的股值开始趋于理性。”胡润财富排行榜制作人胡润表示。

  创业元老持续抛盘

  外忧当头,正需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时刻,碧桂园内部的支持却越显乏力。

  从4月份开始,碧桂园就面临来自多年来与杨国强并肩战斗过的元老级人物在二级市场上的疯狂减持。

  据有关资料,在碧桂园上市伊始,公司的多位执行董事都持有公司的大量股份。其中,在胡润百富榜上均有席位的苏汝波和杨贰珠分别持有8.16亿股(4.99%)和16.32亿股(9.98%)的碧桂园股份。然而正是这两位年过50岁的元老级人物的抛盘套现,让碧桂园的走势颇为狼狈。

  4月21日,杨贰珠以每股6港元的价格减持了5000万股碧桂园,套现3亿港元。不过同时,杨惠妍及时出手,将5000万的抛单全部接下,挽救巨幅抛单给股价带来的不利影响。

  随后股价的狂泻让元老们的抛盘愈演愈烈。10月2日,杨贰珠再次出手,一举减持1亿股碧桂园,股份总值2.2亿港元;10月17日,杨贰珠更是以每股1.6元大手笔沽售2亿股股份,套现3.2亿元。据了解,杨贰珠为杨国强创业伙伴,亲如兄弟。早年与杨国强携手创办腾越建筑工程公司,现为公司执行董事,负责房地产项目的设计及装修管理。

  随后,苏汝波也加入了套现的“接力比赛”中。苏汝波在10月14日~10月16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共减持1亿股碧桂园,套现约1.88亿港元。据悉,苏汝波在碧桂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负责碧桂园在江门市、鹤山市等地区房地产项目的建筑管理、监督及协调工作。

  而更令碧桂园投资者郁闷的是,就连“亚洲股神”李兆基也在碧桂园投资上亏损近4亿元,并声称不会再增持股份。

  不过,并非所有的公司董事都看淡碧桂园前景,与杨惠妍并肩作战的同样大有人在。10月17日,碧桂园执行董事崔健波斥资1600万元,买入1000万股碧桂园股份,成为公司股东,持股量为0.06%。

  “这些元老级人物还持有大量股份,不排除继续出现这种你抛我接的戏码。”上述港股分析师表示。而杨惠妍连续的出手护盘也传达了“抛压虽大,我照单全收”的意味。

  11月7日,碧桂园股价再创1.1港元的“终极低位”;同时,碧桂园的董事仍然“愈跌愈沽”。据港交所数据显示, 杨贰珠于10月29日在场外以公司的历史低价1.1港元,沽售了3.1亿股,套现3.4亿港元。这是杨贰珠在10月份内第三次大手笔减持公司股份。

  碧桂园创办人之一杨贰珠,在是次减持后,持股比例由7.84%大幅降至5.94%。 杨贰珠一共4次减持,累积“抽水”金额已高达11.8亿元。

  另一执董苏汝波亦曾在10月中旬3次大手笔沽货,涉及股份数目约1亿股,套现1.88亿元。以往杨贰珠在场外减持,大股东杨惠妍曾两度出手接货,不过这次此情况未出现。

  据业内人士分析,元老减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碧桂园股价不断走低 ,实行多元化战略,造成资金链陷入困局。

  圈地耗费巨量资金

  “而造成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是杨国强不断四处征地、非理性投资失败所致。”业内专业人士表示。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后的这一年,其真正的老板杨国强就一直没闲着。碧桂园的中报显示,碧桂园开发的项目达51个,较年初增加6个项目,手中持有的待开发建筑面积合计达4601.29万平方米,比年初增加土地储备近760万平方米。

  近一年,碧桂园迅速在全国四面出击,到处拿地,新增土地储备遍布广东及天津、重庆、湖南、湖北、安徽、内蒙古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地主”。

  2007年1月,碧桂园的土地储备尚有可建筑面积19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量在国内开发商中排名第四。2007年4月上市后,碧桂园因募集到的资金而有更大的实力和更充足的理由四处拿地。到2007年6月底,土地储备数字变为2950万平方米。2007年8月初,土地储备便激增至4500万平方米,数量超过万科数倍。

  2007年11月初,碧桂园再次披露,成功获得分别位于广东韶关、天津塘沽区、安徽池州以及内蒙古兴安盟的四块地皮,总投资金额约为10.9亿元。上述四幅土地,又为碧桂园增加了约835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

  而在成为“最大地主”之时,杨国强也耗费了大量的真金白银。

  资金紧张之疑

  就在杨国强享受盛誉的同时,碧桂园的负面新闻也被不断曝出:碧桂园由于资金紧张,杨惠妍可能将所持有的股票抵押给高盛、而其“对赌协议”造成浮亏、衍生品投资损失近18亿元人民币。

  外界猜测,杨惠妍将持有股票抵押给高盛的举动可能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碧桂园希望以此为条件,换取高盛提供的投资或者贷款;二是相关投资机构聘请高盛作为第三方,代持有杨惠妍所有的碧桂园股份,以此作为向碧桂园投资或者借款的条件;三是杨惠妍希望借助高盛的庞大社会资源和广阔人脉,寻找到有实力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

  五合国际总经理邹义较认同第三个版本,认为高盛很有可能以代持有的上述股份,与有意向的国际投资机构洽谈,或以代持的股份作抵押,向上述投资机构发行债券;或销售一部分股权给上述机构,以获得资金。

  更何况碧桂园还有一项已造成浮亏的“对赌协议”在身。

  今年8月,碧桂园发布了它的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8.5%,至10.16亿元,而业绩倒退的“罪魁祸首”便是今年2月与美林签署的那一纸“对赌协议”。以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该“对赌协议”使碧桂园损失约4.428亿元。

  在今年的2月份,碧桂园曾发布公告,与美林(新加坡)达成一项发行、认购5亿美元 (约合35.95亿元)的5年期可换股债券协议,以及总价值2.5亿美元现金结算股份掉期协议。根据协议,若最终股价高于初步价格,碧桂园向美林收取差额;若最终股价低于初步价格,则美林向碧桂园收取差额。初步价格将按股份掉期公式厘定,而最终价格将参考指定平均日期有关股份价格的算术平均数。以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该股份掉期的公允值损失约为4.428亿元。

  如果碧桂园的股价仍维持跌势,上述“对赌协议”将给碧桂园带来更大的损失,业绩也将进一步下滑。

  而据香港分析师分析,由于内地楼市销售惨淡,又逢美国金融风暴,短期内港股大幅度回涨的可能性很低。麦格里甚至给碧桂园“跑输大市”的评级,仅有瑞银对碧桂园维持买入评级。

  虽然碧桂园的内部人士认为,上述 “对赌协议”要到2013年才到期,对碧桂园的实际影响并不大。但是,碧桂园的“缺钱”却是不可否认的事。

  2007年末,碧桂园偿还借贷资金约70亿元,现金净额只留有约25亿元。而借助发债、签订股份掉期的对赌来融资,碧桂园依然有47亿元的债务尚需归还。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中国)总部研究主任董林峰认为,尽管碧桂园在十一黄金(160,2.17,1.37%,吧)周的销售额达到6亿元,但并不足以应付工程建设需要。融资依然是碧桂园的重要任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碧桂园10月28日公告称,公司于股份掉期有效期内已提供2.5亿美元抵押品,并于股份掉期终止日期,即2013年2月或选择性提早终止事件日,有关掉期因股份价格下跌所产生最大损失不会超过2.5亿美元。

  尽管碧桂园表示,这一举动不对公司的现金流或正常营运构成影响。

  但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系列的亏损,都会给碧桂园的现金流造成影响。

  碧桂园的多元化救赎

  碧桂园期望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扩大经营领域来分散房地产经营风险。或者走出国门,扩展投资地域,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加公司投资性收入,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那么多元化战略能否成为碧桂园的救赎之路呢?

  无论是拟走出国门还是拟接手荷兰村、收购TVB、投资“煤变油”或是欲大规模投资开发经济适用房,这一切都在证实同一件事情:杨国强实际操控下的一贯采取迅速拿地、低价销售、迅速回款模式的碧桂园,正逐渐开始多元化发展的尝试,正在发生转型,以此来分散投资风险。

  但杨国强却忽略了另一种风险:“多元化陷阱”。

  业内专业人士分析,碧桂园上市之后,资金相对充足,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从主业抽取资金,投入到新行业中,但这并不利于主业发展,而且新的行业也没有相应的利润回报,成为资金消耗者,导致资金链陷入困局。

  投资数百亿的煤化工

  今年初,进军云南房地产未果,杨国强把眼光转向了另一块肥肉——煤变油。

  受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国内燃油价格也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上涨通道。杨国强把目光投向了能源投资。

  云南昭通的褐煤资源开发还是块“处女地”。煤炭资源排全省前三位的昭通,据推测煤炭资源达165亿吨,其中褐煤82亿吨,其余为无烟煤、烟煤。“褐煤是实行煤变油的主要原料。”专业人士介绍,而云南褐煤储量占全国首位,褐煤占全省煤炭总量的60%。

  在详细分析了全国褐煤资源的分布图后,碧桂园选准了昭通这块“处女地”。 这要追溯到2006年11月,碧桂园就和昭通市委领导有所接触。杨国强的二女婿还专门来昭通考察,决定利用这里的褐煤实现煤变油产业化。

  碧桂园旗下创源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称,该集团在昭通的煤变油产品要达到500万吨的产能,总投资数百亿元,一期启动就要几十亿元。

  据介绍,在广东肇庆,碧桂园有一个小试工厂,煤变油产品有几万吨的产量,下一步将在肇庆上10万吨的中试项目,最后才是昭通的工业化生产。

  “为了从事煤化工,创源集团已收购了昭通的一些小煤矿,花了几百万元左右。”碧桂园内部人士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投资煤化工,碧桂园也没忘记其“老本行”。据云南省广东商会有关人士称,碧桂园在昭通的规划还有五星级酒店。按惯例,碧桂园在开发大型地产项目时,一般都会投资兴建五星级酒店。

  此外,有媒体报道称, 杨国强拟投资30亿元建设一个“煤制油”的示范工厂,目前已成为内蒙古霍林郭勒工业园区重点引进的工业项目。据创源集团有关负责人称,内蒙古的“煤制油”示范工厂与云南的煤矿相比,“进展会更快一些”。

  从未涉足过煤化工的碧桂园,到底有何资本进入新领域呢?

  创源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碧桂园在肇庆的试验厂并不大,当时新成立的煤化工部门规模也不大,因此才大肆招兵买马。公司现在用的是自己的“煤化工”专利技术,没有引进合作伙伴。

  欲接手债务达16亿的荷兰村

  杨国强做大的野心也不止于此。

  今年7月初,碧桂园与沈阳市于洪区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杨国强拟投资25亿美元重启荷兰村。但业界认为,碧桂园25亿美元全盘接手荷兰村的消息仍处于“意向”阶段,甚至碧桂园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碧桂园接手荷兰村仍存变数。

  今年7月19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外发布公告称,应沈阳市建筑承包开发工程公司等三家债权人的联合申请,已于7月18日受理曾为杨斌荷兰村募集资金的沈阳欧亚实业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欧亚实业债权人。

  据了解,“荷兰村破产清算组”由沈阳市政府牵头成立,沈阳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张景辉担任组长。这意味着“欧亚实业破产程序正式启动”。8月3日,沈阳市中院再次发布公告,裁定将沈阳荷兰村房产开发有限公司等17家关联企业并入债务人欧亚实业有限公司破产清算受理程序,统一清算。

  据清算小组内部人士表示,包括欧亚实业在内的18个并入企业资产总计为8亿多元,共计83498.09万元,负债总计为164584.85万元,净资产为-81086.76万元。

  清算结束以后,如果碧桂园按预期接手荷兰村,或许对各方来说都是皆大欢喜。但外界多认为,以目前的资金状况,碧桂园投资荷兰村项目仍然存在变数。

  存在变数的原因是外界传言的碧桂园自身的资金紧张问题。对于荷兰村项目的资金来源,此前有媒体报道,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和邵氏兄弟纷纷表示要借款给杨国强,数额分别为30亿港元和35亿港元。

  而从碧桂园的年报中可以看到,其近年急速圈地扩张的步伐影响了其业绩。碧桂园今年中报披露,由于负债激增,导致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首次出现同比下滑28.5%。

  截至2007年12月31日,碧桂园的土地储备已由上市时的1870万平方米增加到3840万平方米,截至2008年6月30日,它的在建及已建项目从上市前的23个跃升至如今的52个,其中25个是广东省外的项目。

  传媒之路受阻

  除了地产之外,杨国强还希望涉足传媒领域。

  今年5月,因TVB和邵氏公司掌门人邵逸夫年事已高,TVB将被放盘的消息屡见报端。年初有媒体称,邵逸夫将在100周岁时退位并以逾百亿港元的价格出售手上部分TVB股权,而其最大买家则是杨国强。

  杨国强有意以私人所持的碧桂园股份为抵押,用个人资金收购邵氏股份,而李兆基还表示,一旦收购成事,将会借给杨国强30亿港元作为筹码。此外,市场消息同时称已经有银团开始为碧桂园策划融资事宜,而且邵氏兄弟主席邵逸夫可能会提供卖方融资便利。

  就在各方认为并购即将成事之际,全球金融震荡开始扩大,碧桂园股价在接连暴跌下滑之后,杨国强家族的账面财富已经大幅缩水,也令并购成事机会变得微乎其微。

  香港邵氏兄弟(00080.HK)10月14日发布公告,基于当前金融市场动荡,所有可能收购邵氏或其附属公司所持有的邵氏兄弟股份的商讨均已经终止。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碧桂园多元化战略未能如杨国强所愿,也从侧面反映出民营企业存在的通病:急于做大。该人士认为,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做强做专主业,而非做大,要提防多元化陷阱。

  专家观点

  提防“多元化”陷阱

  身陷“资金短缺”困局的民营企业又该怎样调整自身发展之路呢?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国际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应做专做强’,而不是‘做大做强’,要提防‘多元化’的陷阱。”

  2005年,一系列大型民营企业经营失败并且轨迹相似,如德隆、格林科尔等。“对于这些失败者,我们不能做道德上的评价,但如果不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就无法促进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金融体制的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企业盲目的多元化扩张导致了失败。”

  他分析说,这些溃败的企业在初期快速发展,继而扩张,然后再发展扩大……采用“内部模拟金融市场”的办法,从主业抽取资金,投入到新行业中,这不利于主业发展,而且新的行业也没有相应的利润回报,成为资金消耗者,借短用长,挪用资金,导致资金链越绷越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多元化扩张而不懂得经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目前还不具备做大的条件。外部的信用状况、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法治环境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等等都难以支持企业做大。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做大的结果不是做强,而是做垮。”巴曙松说。

  他提醒说,并不是企业不能搞多元化战略,而是要在做专的基础上进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多元化是陷阱,专业化才是成功之道。道理很简单,因为一个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领导人的知识、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企业如果在专业化的前提下做大,是有可能做大做强。

  “后WTO时代,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具有更激烈的竞争。”巴曙松进行了一系列预测与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加快,区域一体化将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入同趋势。产业链的高端受发达国家控制,低端受约束,资源约束也将增加。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将加剧,进口成本高,出口价格低。

  在这些不利情况下,中国民营经济就更应主动应对,善于自我调整,反思已有的成败得失,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新秩序,是做专做强而不是做大。(赢周刊)

免责声明:西本资讯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图文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法律提示:本内容系www.steelx2.com编辑、整理,转载需经授权,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并注明来源。如果私自转载,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全国主要城市行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