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数据

屋价牵动 上海人的快乐与哀愁

2009年12月20日07:47   来源:西本资讯
摘要:

    刚开通的上海地铁7号线一个站里,日前有一个约30岁的男子穿着白色T恤,上面印着:“征婚启事:帅气有才,帐篷一顶,房子没有”,在他旁边的帐篷上,又贴上纸片写着:“无房的我,不想被剥夺结婚的权利”。

    地铁站里许多人围观,很快,这个身材瘦削的男子和他的帐篷就被挂上网站,引起一片议论。

    这个自称月入5000元(人民币。下同)的男子,引发许多同情的声音,更多人想到的是上海近期对于房价过高让无房者——特别是外地来的“新上海人”——被迫出走的忧虑。

    舆论和市民连月来的主要话题,几乎都离不开高涨的房价,连上海市长韩正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公开表示“当前上海的房价太高了,近期更是出现快速上涨的现象”。

    上海近日多次强调“调结构,促转型”的未来方向,但韩正在岁末之际特别表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解决好民生的问题”,凸显上海的民生问题,首要莫过于住房。

    过去一年经历数波高峰

    今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让舆论和市民都看傻了眼,纷纷大喊“看不懂”。去年此时,许多人都相信房价已经涨到头了,应该开始往下调整,却没想到一年来楼市就像坐过山车一样高潮迭起,前后经历了数波高峰。

    学者专家的分析显示,第一波是在今年首季,属于有结婚安居需要者首次购房的“刚性需求”;第二季出现的则带有投资性质,两季之间的平均成交价几乎翻倍;而每平方米售价在3万元以上的豪宅市场则在第三季炒热市场,其中8月份供需都双双创下巅峰;到了第四季,11月的豪宅平均成交价创下了每平方米7万5000多元的天价,同比一年前增长46.61%,全市成交均价也达到1万2000元,连外环地区也纷纷创下历史新高的价格。学者认为,第四季什么人都进场了。

    上海世邦魏理仕物业顾问公司高级董事陈炜受访时说,今年的高涨主要原因是去年无论供和需方面都陷入低潮。

    他说:“今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在短时间内出现V字形反转,主要原因是资金充裕。推动土地价格的资金来自央企、二线银行和有意进入上海的国内开发商,外资基本上已经不是主力了;推动房屋市场的是民营企业家、上市公司高管和赚了钱的股民。”

    豪宅市场八成是中国买家

    推动上海房市的主要是豪宅市场,而豪宅市场的买家有八成是中国买家。陈炜说,这是今年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在此之前,外资的比重没有过这么低。

    以上海为基地的地产商华丽家族总裁曾志锋也认为,包括制造业等民营企业资金充裕,投资需求强烈,是使房地产加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不过他补充,美元走低、货币宽松、全球资金寻求避险,不少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将资产变成人民币资产,都推高了豪宅类房产的价格。

    这一话题的热潮不只侵袭上海,也是当下中国最热门的课题之一。

    中国最大房地产开发商万科企业的董事长王石最近对《华尔街日报》表示,主要城市如北京和上海“毫无疑问地出现了泡沫”,他担心这个趋势会蔓延到第二线城市,重演日本在20年前泡沫破裂的灾难。

    大多数楼盘涨幅超过20%

    不只是王石,普通民众的感受更加强烈。也是新上海人的张源夫妇五年前带着孩子搬进上海,就狠下心买了一个70万元的120平方米公寓房,两人靠着财经领域的薪水供贷款。他们当初也没有想过,才五年,房子已经涨了五倍。张源说:“真是太疯狂了!我要是现在才到上海,也买不起,要是现在毕业,我也待不下去了。虽然已经几百万了,但是也不能卖,卖了就买不回同样面积的了。”

    上海市政府的房地网公布数字显示,今年初到年底的成交均价涨幅大约20%,但如果不包括拆迁户与安置户计算,一些中介公司的统计显示大多数楼盘涨幅都超过20%,最大涨幅的楼盘甚至翻了一倍。

    这期间,土地标售接二连三产生“地王”的消息,与被誉为今年下半年最红的电视剧《蜗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在中国多个地方播出的35集连续剧《蜗居》就是以上海为取材背景,内容讲述城市居民面对的住房与生活压力,贯穿其间的是感情的无奈与官场的黑暗等等,由于情节和对白紧扣现实,迅速成为城市居民的热议话题。

    “幸福,与房子有关。”这句《蜗居》里的台词反映了新上海人在上海这个社会中复杂的心理,为蜗居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更是时有所闻,为了房子,年轻男女分手不成酿成命案,还有夫妻相残。

    出让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城市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上海今年土地出让收入已经达到800多亿。房地产业不仅牵涉钢铁、水泥等材料行业,还决定物业管理、中介、装潢等许多行业的兴衰。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人民币1000元约兑205新元)

    房价高涨牵动社会问题

    去年中国为因应经济不景气而推出的四万亿元振兴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房地产业,但是房价的高涨也在今年成为官方不得不面对与处理的重大课题。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中心教授顾建发指出,上海为吸引优秀人才,准备降低个人所得税,但房价高涨却使得新上海人甚至老上海的普通人家都感到辛苦。

    相对于房价,上海的租金市场并没涨,有人或会认为租房也可过日子。但是顾建发指出一个社会心理,就是一般人都会觉得做房奴是“痛,并快乐着”,他说:“租房者没有安定感,有了房子才会产生‘我也是上海人’的认同感。”

    他认为房价如果能符合一般白领收入的预期,对外来人才会更有吸引力;而如果偏离大部分人的承受能力,则会产生比较大的社会问题。

    不仅如此,一些专家也指出,现在许多动拆迁会引发官民和社会纠纷,其中不少被动迁者其实是把自身的问题例如年老无助、疾病无力医治等,在拆迁的过程中一并发泄出来。

    顾建发认为,依赖房地产提供土地出让金作为政府主要收入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他建议,政府对房价应该有比较强烈的干预,“因为从政治角度看,住宅不是普通投资商品,是准公共产品,要首先保住大众的需要。”

    他主张对第一套房给予鼓励,提供优惠,第二套房也应以较低税率适度鼓励,因为要让民众有能力换较大房子改善生活。第三套房以后就是投资行为,要开征较高的税。

    而为降低投机客的获利空间,顾建发也主张开征物业税,就是产业税。

    中国目前没有产业税,持有多套房产者只要能支付首期,就算房子租不出去,成本也很低。相对于买不起房的人,住宅小区空房率甚至达到50%,就是明证;顾建发强调,那是资源浪费。

    将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前天宣布,明年将继续大规模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建180万套廉租房和130万套经济适用房。

    许多小市民和新上海人现在怀抱一个微小的愿望,希望官方快速发展住房保障计划下的经济适用房。顾建发建议,经济适用房一定要能真正起到住房保障的目的,门槛应该尽量降低,让更多人能符合要求,得到蜗居。

    业内人士认为经济适用房不会对短期房价形成威胁。世邦魏理仕高级董事陈炜说,经济适用房长期是稳定器,短期不会有效,主要功能是当供应多了以后,可使下游购房者的欲望获得舒缓。

    不过,对小市民来说,产业有什么影响是管不了的,能窝在刻上自己名字的蜗牛壳里“痛,并快乐着”,才是幸福的定义。

    以上海为取材背景,内容讲述城市居民面对住房与生活压力的电视连续剧《蜗居》近期在中国多地引起广泛讨论,

    对号入座的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别有滋味在心头。

    上海今年的楼市像坐过山车一样高潮迭起,土地标售接二连三产生的“地王”,

    反映了上海当前房价就如上海市长韩正所说的:“太高了,近期更是出现快速上涨的现象。”

    上海市政府的房地网所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初到年底的成交均价涨幅约20%,

    当地一些学者专家认为:“住宅不是普通的投资商品,是准公共产品,要首先保住大众的需要。”

    学者专家认为上海市政府对房价应该有比较强烈的干预,小市民和新上海人则怀抱一个微小的愿望:

    希望官方快速落实住房保障计划,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让更多人“住有所居”。

    美元走低、货币宽松、全球资金寻求避险,不少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将资产变成人民币资产,推高了豪宅类房产的价格。——地产商曾志锋

    王石:中国豪宅类房产价格飞涨,北京和上海‘毫无疑问地出现了泡沫’。

    顾建发:

    房价如果偏离大部分人的承受能力,会产生比较大的社会问题。

    陈炜:

    今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在短时间内出现V字形反转,外资基本上已经不是主力了;推动房屋市场的是民营企业家、上市公司高管和赚了钱的股民。(联合早报)

免责声明:西本资讯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图文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法律提示:本内容系www.steelx2.com编辑、整理,转载需经授权,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并注明来源。如果私自转载,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全国主要城市行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