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证券时报》采访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
2016年06月12日08:32 来源:西本新干线
摘要: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表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钢铁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中美双方在此方面形成一致并无障碍。不过他认为,中美双方对于钢铁行业的判断仍然存在分歧,比如美国认为中国一直在通过补贴变相鼓励国有钢铁企业保有过剩产能,并向国外倾销钢材。
中美经济对话中,产能过剩成为焦点问题并被如此重视,多少有点出乎意料。
在6月6日至7日举行的第八轮中美经济对话中,一场发生在中美财长之间有关过剩产能的“舌战”引发广泛关注。
产能过剩成为焦点问题并被如此重视,多少有点出乎意料。虽然“舌战”激烈,火药味也比较重,但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具体成果清单》上涵盖了两国高层交往、两军关系等120项合作议题,但并未出现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表述。可能中国钢铁企业还将继续受着国内去产能、国外反倾销的双面煎熬,哎,钢铁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啊!
1中国产能过剩拖累全球经济?
关于产能过剩的问题上,中美之间存在一定分歧。
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之前,中美贸易争端就不断升级,特别是中国钢铁由于国内产能过剩现状频频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
6月1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滑轮、飞机等铁质机械传动部件存在倾销行为;
5月2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自中国进口的普碳和合金钢板对美国内产业构成实质损害;
5月25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耐腐蚀板做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终裁;
5月26日,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中国输美碳钢与合金钢产品发起337调查……
再看一组数据:
据世贸组织统计,2015年美国共发起43起反倾销调查和22起反补贴调查,成为所有世贸组织成员中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使用方。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钢铁业呈现严重产能过剩,而中国的钢铁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一半。钢铁价格暴跌造成澳大利亚、英国、美国部分工业中心的工厂倒闭。
为此,中国的钢铁产业成了众矢之的。美国和欧洲均指责中国受到高额补贴的钢铁部门向全球市场大量输出钢铁,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倾销”,拉低了国际价格。
在这方面美国的态度强硬,在刚刚结束的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表示,中国必须制定政策,大幅减少一系列受产能过剩影响的产业的产量,尤其是钢铁和铝业,这对国际市场的运行和稳定至关重要。再度把当前全球钢铁市场的困境归罪于中国。
而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则用两条理由反驳道,中国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逐步积累起来的,但在2009-2011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50%以上的份额;而中国早已不是计划经济年代,政府无法向企业下达硬指标,特别是如今钢铁行业内,50%以上的企业都是民企。最终,中美未能就过剩产能达成协议。
2这个锅到底背不背?
到底是不是中国产能过剩拖累全球经济?如何看待过剩产能的原因至关重要。
其实,产能过剩,不仅是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美国、欧洲、日本都同样如此。2015年,中国钢铁企业集体陷入亏损状态,国际最顶尖的钢铁生产商蒂森克虏伯的钢铁业务同样巨亏。因此,简单从供需角度看,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不给力,中国不给力,国际市场同样不给力。
但客观而言,由于中国钢铁企业规模大、成本低、价格低等因素,在国际市场上天然存在竞争优势。于是给美国等国家的压力就凸显出来。这是美国借助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给中国钢铁去产能施压的主要原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认为,美方不应将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增长简单解读为中国有意采取的产业政策,要看到其背后的现实原因。一方面,正如楼继伟部长所说,中国的产能过剩与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当时的政策带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包括钢铁等产品的过快扩张。另一方面,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增长是经济开放背景下中国出口竞争力提高的结果,在一些中端产品的技术、工艺上,中国与美国已经不相上下,且更具价格优势。
面对美国要求中国大幅度去产能的要求,中方表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国际社会向中国提出减少产能的量化指标并不实际,中国去产能将坚持市场出清方式。
卢锋:化解产能过剩不只是中国一方的工作。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美国需要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高端产业的发展,给后起国家以发展传统行业的机会,在市场机制中形成全球的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尽管双方都认识到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集体应对,但是具体政策层面的解决方案在短期内尚难以达成,还需更多磨合与协调。
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表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钢铁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中美双方在此方面形成一致并无障碍。不过他认为,中美双方对于钢铁行业的判断仍然存在分歧,比如美国认为中国一直在通过补贴变相鼓励国有钢铁企业保有过剩产能,并向国外倾销钢材。
3中国钢铁业路在何方?
国内去产能,国外反倾销,中国钢铁企业的日子过的还真让人揪心。
时报君粗略统计发现,从4月下旬至5月底,包括欧盟、智利、美国、越南、澳大利亚、印度、哥伦比亚、加拿大和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或者作出反倾销裁定。
但实际上,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最大的钢铁消费国。对比中国每年的钢铁总产量,出口更是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钢材产量为11.24亿吨,而去年的钢材出口为1.12亿吨,仅占总产量的10%。
国内去产能,全国范围内的去产能工作“攻坚”氛围渐起,目前已有上海等多个省市陆续出台文件或专项实施方案。其中河北省日前召开全省钢铁煤炭去产能攻坚动员会并作出“强硬”决策:今年压减1726万吨炼铁、1422万吨炼钢产能;江苏省明确2016、2018、2020年三阶段目标分解表,如到2018年底,分别压减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分别为700万吨、1255万吨、600万吨、800万重量箱、330万载重吨,并基本出清僵尸企业。
国家层面更是加大力度,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近日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钢铁行业能耗执法专项行动,全面调查全国钢铁企业能耗情况,对钢铁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察。各地检查中发现的达不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应在6个月内进行整改,确需延长整改期限的可提出不超过3个月的延期申请,逾期未整改或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依法关停退出。
东吴期货研究所所长姜兴春表示,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强行行政手段对任何企业“一刀切”形式完成产量缩减,更多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以及不让高耗能、低效率项目死灰复燃。
安信证券研报认为,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宏观政策主基调。而去产能是一场持久战,可以划分为共识期、阵痛期和重塑期三个阶段。钢铁行业作为产能绝对过剩行业和去产能试点行业,2016年处于去产能共识期,已经渡过了下决心去产能的痛苦,而在去产能早期落实去产能未必有更大的痛苦。
广发证券分析师李莎认为,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逐步细化落实,去产能有望加速推进。“需求侧托底稳增长、供给侧深化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两大重点工作,强烈建议重视钢铁行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投资机会。
随着退出方式、配套资金、债务处理、人员安置、盘活土地相关政策逐步落地,过剩产能有望加速“出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钢铁行业2016年最重要的投资主题之一;钢企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特钢将在军工、核电、航天航空、汽车、高铁等领域承担重任,新粤浙线获批标志着油气管网建设再次加速,特钢和钢管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在6月6日至7日举行的第八轮中美经济对话中,一场发生在中美财长之间有关过剩产能的“舌战”引发广泛关注。
产能过剩成为焦点问题并被如此重视,多少有点出乎意料。虽然“舌战”激烈,火药味也比较重,但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具体成果清单》上涵盖了两国高层交往、两军关系等120项合作议题,但并未出现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表述。可能中国钢铁企业还将继续受着国内去产能、国外反倾销的双面煎熬,哎,钢铁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啊!
1中国产能过剩拖累全球经济?
关于产能过剩的问题上,中美之间存在一定分歧。
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之前,中美贸易争端就不断升级,特别是中国钢铁由于国内产能过剩现状频频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
6月1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滑轮、飞机等铁质机械传动部件存在倾销行为;
5月2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自中国进口的普碳和合金钢板对美国内产业构成实质损害;
5月25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耐腐蚀板做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终裁;
5月26日,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中国输美碳钢与合金钢产品发起337调查……
再看一组数据:
据世贸组织统计,2015年美国共发起43起反倾销调查和22起反补贴调查,成为所有世贸组织成员中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使用方。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钢铁业呈现严重产能过剩,而中国的钢铁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一半。钢铁价格暴跌造成澳大利亚、英国、美国部分工业中心的工厂倒闭。
为此,中国的钢铁产业成了众矢之的。美国和欧洲均指责中国受到高额补贴的钢铁部门向全球市场大量输出钢铁,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倾销”,拉低了国际价格。
在这方面美国的态度强硬,在刚刚结束的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表示,中国必须制定政策,大幅减少一系列受产能过剩影响的产业的产量,尤其是钢铁和铝业,这对国际市场的运行和稳定至关重要。再度把当前全球钢铁市场的困境归罪于中国。
而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则用两条理由反驳道,中国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逐步积累起来的,但在2009-2011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50%以上的份额;而中国早已不是计划经济年代,政府无法向企业下达硬指标,特别是如今钢铁行业内,50%以上的企业都是民企。最终,中美未能就过剩产能达成协议。
2这个锅到底背不背?
到底是不是中国产能过剩拖累全球经济?如何看待过剩产能的原因至关重要。
其实,产能过剩,不仅是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美国、欧洲、日本都同样如此。2015年,中国钢铁企业集体陷入亏损状态,国际最顶尖的钢铁生产商蒂森克虏伯的钢铁业务同样巨亏。因此,简单从供需角度看,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不给力,中国不给力,国际市场同样不给力。
但客观而言,由于中国钢铁企业规模大、成本低、价格低等因素,在国际市场上天然存在竞争优势。于是给美国等国家的压力就凸显出来。这是美国借助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给中国钢铁去产能施压的主要原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认为,美方不应将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增长简单解读为中国有意采取的产业政策,要看到其背后的现实原因。一方面,正如楼继伟部长所说,中国的产能过剩与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密切相关,当时的政策带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包括钢铁等产品的过快扩张。另一方面,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增长是经济开放背景下中国出口竞争力提高的结果,在一些中端产品的技术、工艺上,中国与美国已经不相上下,且更具价格优势。
面对美国要求中国大幅度去产能的要求,中方表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国际社会向中国提出减少产能的量化指标并不实际,中国去产能将坚持市场出清方式。
卢锋:化解产能过剩不只是中国一方的工作。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美国需要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高端产业的发展,给后起国家以发展传统行业的机会,在市场机制中形成全球的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尽管双方都认识到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集体应对,但是具体政策层面的解决方案在短期内尚难以达成,还需更多磨合与协调。
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表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钢铁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中美双方在此方面形成一致并无障碍。不过他认为,中美双方对于钢铁行业的判断仍然存在分歧,比如美国认为中国一直在通过补贴变相鼓励国有钢铁企业保有过剩产能,并向国外倾销钢材。
3中国钢铁业路在何方?
国内去产能,国外反倾销,中国钢铁企业的日子过的还真让人揪心。
时报君粗略统计发现,从4月下旬至5月底,包括欧盟、智利、美国、越南、澳大利亚、印度、哥伦比亚、加拿大和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或者作出反倾销裁定。
但实际上,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最大的钢铁消费国。对比中国每年的钢铁总产量,出口更是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钢材产量为11.24亿吨,而去年的钢材出口为1.12亿吨,仅占总产量的10%。
国内去产能,全国范围内的去产能工作“攻坚”氛围渐起,目前已有上海等多个省市陆续出台文件或专项实施方案。其中河北省日前召开全省钢铁煤炭去产能攻坚动员会并作出“强硬”决策:今年压减1726万吨炼铁、1422万吨炼钢产能;江苏省明确2016、2018、2020年三阶段目标分解表,如到2018年底,分别压减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分别为700万吨、1255万吨、600万吨、800万重量箱、330万载重吨,并基本出清僵尸企业。
国家层面更是加大力度,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近日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钢铁行业能耗执法专项行动,全面调查全国钢铁企业能耗情况,对钢铁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察。各地检查中发现的达不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应在6个月内进行整改,确需延长整改期限的可提出不超过3个月的延期申请,逾期未整改或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依法关停退出。
东吴期货研究所所长姜兴春表示,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强行行政手段对任何企业“一刀切”形式完成产量缩减,更多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以及不让高耗能、低效率项目死灰复燃。
安信证券研报认为,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宏观政策主基调。而去产能是一场持久战,可以划分为共识期、阵痛期和重塑期三个阶段。钢铁行业作为产能绝对过剩行业和去产能试点行业,2016年处于去产能共识期,已经渡过了下决心去产能的痛苦,而在去产能早期落实去产能未必有更大的痛苦。
广发证券分析师李莎认为,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逐步细化落实,去产能有望加速推进。“需求侧托底稳增长、供给侧深化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两大重点工作,强烈建议重视钢铁行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投资机会。
随着退出方式、配套资金、债务处理、人员安置、盘活土地相关政策逐步落地,过剩产能有望加速“出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钢铁行业2016年最重要的投资主题之一;钢企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特钢将在军工、核电、航天航空、汽车、高铁等领域承担重任,新粤浙线获批标志着油气管网建设再次加速,特钢和钢管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免责声明:西本资讯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图文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法律提示:本内容系www.steelx2.com编辑、整理,转载需经授权,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并注明来源。如果私自转载,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提示:本内容系www.steelx2.com编辑、整理,转载需经授权,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并注明来源。如果私自转载,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
· 2024-08-12《同花顺财经》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8-12《新浪财经》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8-12《上海证券报》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22《新浪财经》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22《上海证券报》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22《同花顺财经》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22《东方财富网》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13《财经头条》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