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新民晚报》记者采访西本新干线分析师邱跃成
2013年10月10日08:38 来源:西本资讯
“空气治理概念”再度发热
解放网-新民晚报记者 王毅鹏
这个国庆长假,双台风“菲特+丹娜丝”在东南沿海接踵而至,北方各地又陷入一片雾霾之中,到京的游客调侃“北京启动了烟熏模式”。相较于一月之前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治理仍任重道远。今年以来,席卷全国的雾霾倒逼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加码,也给大气污染治理公司的业绩带来提升,从市场表现看,9月多只空气治理概念股累计涨幅超10%。业内人士分析,股价上涨更多是资本对环保概念的炒作,管理层投入数千亿元来为大气污染治理埋单,也是为之前先发展后治理模式必须付出的代价。
挥之不去的雾霾
从10月5日凌晨起,北京就开始被重重细颗粒物包围,PM2.5浓度达重度污染至严重污染水平。当日,中央气象台和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6日的北京,部分地区一大早能见度不足500米,一些来京游客调侃这是“北京启动烟熏模式”,在雾蒙蒙中领略北国风光。
这两天,景山远眺,望不见故宫全景;颐和园的“大黄鸭”沉浸在四野白茫茫的孤独之中有。整个假期,北京晴好天气只有两天而已。在北京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图上,35个监测点中,32个严重污染。
整个9月,京津冀地区大部分时间处于中度到重度雾霾天气中,北京的雾霾天数高达15天。挥之不去的雾霾,让京津冀成为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三个“难兄难弟”。究其原因,在于中国重污染城市大多集中于此。尽管在今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多份“十大污染城市”的月度榜单中,个别城市有所不同,但唐山、邯郸、石家庄、邢台、保定五个城市始终榜上有名,这五个中国最“脏”的城市全部来自河北省。
国庆长假前,北京市环保局、交通委、发改委、住建委等8个委办局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对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进行详细解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在会上称,预计未来5年北京为治理大气污染将投入2000亿元到3000亿元,全社会投资则将接近1万亿元。按照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到2017年,北京市燃煤总量将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10%以下。到2017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控制在600万辆以内。而2012年年末,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520万辆,这意味着,五年内机动车新增量不超80万辆。
所有这些措施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是,到2017年,北京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PM2.5的爆表倒逼北京市开始重点关注大气污染。只是,光在北京市内实施这些措施远远不够,大气是可以流动的,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同样会影响到北京市。”有不愿具名中科院研究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污染大户的重任
一月前,国务院发布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内容涉及燃煤、工业、机动车、重污染预警等十条措施,并明确了未来5年大气污染防治的治理目标、治理领域和重点治理措施。在《行动计划》中,环境质量是否改善将被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同时,该计划也被认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政府对于大气治理的决心和力度开始加强。有分析人士称,大气治理相关政策的将对“污染大户”造成冲击。
根据环保部6月及上半年对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监测,京津冀空气质量最差,上半年重度污染以上天次占26.2%。由此可见,京津冀空气质量糟糕至极。有关研究部门研究的数据显示,在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中,工业排放污染物约占17%,汽车尾气约占总污染物的20%,除北京市本身排放外,外来的污染物约为20%。
据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大气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污染,而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和电力行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更是提出,中国未来将对包括钢铁在内的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到2017年,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
有环保人士向记者表示,现今,国家为了治理电力行业的污染制定了相关的氮氧化物排放指标。除电力行业外,国家还加大了对钢铁和水泥行业氮氧化物的治理。事实上,在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出台后,不论是钢铁行业还是水泥行业都面临着环保如何达标的问题。而在环保达标的同时,钢铁企业与水泥企业的成本势必要相应增加。
据悉,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1.6%,是“十二五”减排重点领域。目前我国水泥工业氮氧化物排放水平普遍在880毫克/标准立方米,排放标准修订后,将由880毫克/标准立方米降低到450毫克/标准立方米,新建水泥生产线要求低于320毫克/标准立方米。
而排放标准修订后,水泥脱硝设备的投入将使每吨水泥成本增加20元至40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水泥生产线的达标改造成本约170亿元,若按年产20亿吨水泥计算,全国水泥工业环保设施运行成本将达近400亿元。
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魏启宁向记者分析,大气污染治理计划的制定对钢铁行业、钢铁市场、钢铁企业将产生重大的冲击,环保部门若能将环保政策落实到位,则行业内兼并重组的浪潮会更加汹涌,上市公司财报恐“惨不忍睹”,多数中小钢企会被淘汰出局。而改造后的上市公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环保政策的冲击,“保壳大战”将以胜利告终。
倒逼汽车业转型
《行动计划》的十条内容中,多项措施涉及汽车及其相关产业。这也意味着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作为重要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排放成为《行动计划》瞄准的目标—一方面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另一方面提升燃油品质。“大气国十条”的出台将对汽车产业提出新的环保要求。
汽车引起的环境污染等“老大难”问题,由此面临着全新的外部压力。对此,行业分析师贾新光指出:"国十条" 首要任务是减排,我国减排标准一直跟在欧洲和日本后面,现在看应该与世界同步;其次是汽车使用后治理,即售后服务应包括恢复出厂时的排放标准,另外就是报废回收。”
在提升燃油品质方面,《行动计划》明确了具体时间点:2013年底前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汽油,2014年底前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2015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油、柴油,2017年底全国供应国五标准汽、柴油。
另外,在《行动计划》中,“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求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通过鼓励绿色出行、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内容十分明确。
对此,贾新光表示,“新能源汽车、电动车还是没能大量销售,现在应推广插电式的混合动力车。汽车污染最厉害的还是低速和怠速(工况),……应鼓励换(电动)车。”
采取划定禁行区域、经济补偿等方式“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也是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一点,最终目标是于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的黄标车。与此相对的便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车,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
具体指标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治污是重中之重。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而据了解,北京市目前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在90至100微克/立方米。由此可见,大气污染治理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而为了在汽车带来的便利与新鲜空气之间达到平衡,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向绿色环保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环保概念股爆发
今年以来席卷全国的雾霾倒逼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加码,也给大气污染治理公司的业绩带来提升。从市场表现看,空气治理概念股9月份以来至今的表现尚可。其中,启源装备、三维丝、菲达环保、科林环保、雪迪龙、先河环保等多只概念股累计涨幅超10%。
据Wind数据统计,31家披露2013年中期业绩的节能环保公司中,大气污染治理细分板块表现最为亮眼。据统计,10家已预告中期业绩的大气污染治理(涵盖空气质量监测)公司中,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的公司就达5家,其中主营工业除尘滤料的三维丝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倍。
在10家大气污染治理公司中,火电厂烟气除尘细分领域的菲达环保、三维丝等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过100%,其中三维丝预计增长达1063%。而这些公司去年全年的业绩均表现平平,三维丝去年净利润同比甚至大降71.48%。
此外,火电厂脱硫脱硝板块也备受市场追捧。这一领域的上市公司今年中期业绩也交上了让市场满意的“成绩单”。据Wind数据,上述10家公司中,国电清新(002573,股吧)、九龙电力、永清环保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过50%。
西本新干线分析师邱跃成表示,大气污染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国家各相关部门已空前重视这一问题,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细则的提出对钢铁环保设备企业受益是最直接的。
国泰君安表示,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大气污染治理市场将产生三大变化。首先,市场空间将增加,预计除尘、脱硫、脱硝市场将新增1019亿元至1646亿元的需求。相当于“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增加60%至100%。其次,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原有的“十二五”大气污染治理市场以火电脱硝为主。而新的产业政策出台后,将为除尘、脱硫市场需求带来明显增量。另外,高增长时间得到延续,原有脱硝市场高峰期在2013年,新政策将高峰期推后至2015年。
法律提示:本内容系www.steelx2.com编辑、整理,转载需经授权,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并注明来源。如果私自转载,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
· 2024-08-12《同花顺财经》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8-12《新浪财经》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8-12《上海证券报》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22《新浪财经》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22《上海证券报》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22《同花顺财经》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22《东方财富网》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
· 2024-03-13《财经头条》引用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