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王喜民:钢铁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亟待建立

2012年03月01日14:55   来源:西本资讯
摘要:我国钢铁物流传统的流通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造成行业成本高,效益低下,因此,亟待建立钢铁物流标准体系框架。
    在第五届中国钢铁物流合作论坛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喜民表示,我国钢铁物流传统的流通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造成行业成本高,效益低下,因此,亟待建立钢铁物流标准体系框架。
    他说,我国作为一个钢铁大国,随着钢铁产能的逐年递增和国内各个钢铁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原材料价格的攀高,企业利润空间在不断缩小,每年花在物流上的成本还在不断增加,而效率却不高。王喜民认为,这主要是我国钢铁物流传统的流通模式造成。
    王喜民说,我国钢铁物流传统的流通模式上存在许多弊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钢铁资源配置物流体系不完善,一些钢铁企业自建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水平落后,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严重影响着钢铁物流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二是钢铁供需物流脱节,其中生产与消费脱节,区域性、周期性钢铁物流供需矛盾所导致的国内钢材价格大起大落已成为一种常态,导致了劣质钢材充斥市场,钢铁物流质检效率低下,以及物流标识混乱等现象的长期存在;第三就是钢铁物流产业领域操作模式过于传统,技术装备落后,更多的钢铁物流企业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的较低层次运作阶段,信息传递靠纸媒介传递,以至于供需信息严重不对称;第四就是企业在钢铁流通业态上缺乏创新,基本沿袭批量进货、销售或采取一手来一手去的方式,不注重“供应链”的管理,忽视“服务链”的延长,物流的纵向和横向被分割切断,企业内部产、供、销部门还是分别设置。产供销过程中生产物流、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也是分割的。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仓储、回收和加工等部门也是分割设置的。这种单项物流不能形成系统物流。
    王喜民说,从整体上看,我国钢铁物流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操作不规范,信息不通畅,各个环节没有理顺,布局不合理,这造成物流成本很高、市场无序竞争,行业整体效益不佳。
    此外,他还表示,我国作为全球粗钢产量大国,巨大的钢材消费量,都是靠各种流通手段和方式来实现的,从炼钢原材料的采购到钢材成品进入流通领域,直至最终被终端用户所消化。这些环节都离不开物流。目前我国钢铁物流量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物流量前列。面对钢铁业如此巨大的物流量,我国目前还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框架。
    他表示,在钢铁物流从传统向现代化、专业化发展下,谋求钢铁流通领域与物流关键环节的完美结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亟须建立钢铁物流标准体系框架。(现代物流报记者 路宁)

免责声明:西本资讯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图文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法律提示:本内容系www.steelx2.com编辑、整理,转载需经授权,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并注明来源。如果私自转载,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全国主要城市行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