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争鸣

[观点]再回首,平平淡淡才是真

2005年11月22日00:00   来源:西本资讯
摘要:

 

    新干线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干线独家刊登之作品,媒体及网站转载的前提,获得新干线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西本新干线(www.96369.net)。欲转载者请致电:021-55398176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干线的支持。

    从10月21日召开倍受争议的“救市”会议到今天,时间整整过去一个月。短短的31天,市场经历了空话与大话的洗礼,演绎了短暂的冲动和持续的困惑行情;似乎在不经意间,一切又开始回归平静。

    争论没有多大的意义,狡辩更显得苍白无力,在足迹中寻找经验吸取教训才是明智的选择。那么,从这一个月钢材市场的变化中能发现点什么呢?

    首先,一直不容易理解的热卷板价格持续低迷能简单找到答案,那就是不折不扣的产量过剩。查询有关数据,对于板材而言,去年国内板带材的生产比例只占到34%,市场需求却高达42%。对于许多高技术含量高质量的钢材,国内产品根本就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而板材的生产,由于技术含量要求过高,生产线的投资往往达到十几亿元,投资主体均是大钢厂和超大钢厂,造成了这类产品产能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截止到10月份,我国钢材产量是3.019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其中仅热轧薄板和卷的产量分别达到273.66万吨和949.64万吨,同比增长27.6%和54.7%。这就如同赛跑,钢产量增长比需求增长速度快,热卷板增长比钢材增长跑得更快。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才羞答答地提出了减产。可惜的是,当前各大钢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即使形成共识,也很难付诸实施,市场上热卷板价格先扬后抑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诠释。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低迷对建筑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其次,把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经销商的炒作太轻率。面对产能过剩,有些部门不考虑即将兑现的风险,还在咬文嚼字辩驳“产能”不等同于“产量”;甚至人为转移矛盾。事实上,今年钢材经销商是有苦说不出,许多商家深陷亏损的泥淖中难以自拔,更迫切希望钢价企稳反弹。经销商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被当成替罪羊。

    另外,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钢价格下跌给国内铁矿石需求的虚火浇上了一盆冷水,迫使国内各大钢厂在下一年度进口铁矿石谈判中更加团结,争得应有的话语权。不要忘记,2005年度仅进口铁矿石的涨价,中国就多掏了200-300亿元,而今年全国钢铁企业的利润预计不过1000亿元左右。在当前国内钢材出口面临着别人的反倾销指责时,这种发言权显得尤其重要。

    最后,现在有种苗头,即把本应由市场来解决的钢价下跌寄希望于行政手段干预。从九月份开始的钢价暴跌,终结了钢铁行业的暴利神话。以钢铁生产大省河北为例,202家钢厂中已有三四十家开始关停减产。这样的结果对于某个地区某个行业而言,确实算不上好消息。但从全局来看,淘汰落后兼并掉弱小,扶持先进重组成大集团,正是国家钢铁新政长远规划中要达到的目标。目前,仅仅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这种趋势就越来越明显,站在高处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值得注意的是,临近11月下旬,国内两大钢铁巨头宝钢和武钢将出台明年一季度的出厂价格,是理性回归还是强行托市?厂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商家从中也许能看出某些玄机。

    回首这些天,市场平淡得有些乏味,平静中似乎期待着又一个开始;但别忘了,在太多的躁动后,平淡往往是最真实的。[文]希玛拉亚峰

免责声明:西本资讯网站刊登本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图文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法律提示:本内容系www.steelx2.com编辑、整理,转载需经授权,若需授权必须与西本资讯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并获得书面认可,并注明来源。如果私自转载,西本资讯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力,直至追究私自转载者的法律责任。

全国主要城市行情地图